招生就业处

招生就业处

就业信息

四川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2021届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数据截止2021年8月31日)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01-05 09:00

   


前言    学校概况…………………………………………………1


第一章  就业基本情况……………………………………………4

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4

二、毕业生就业率…………………………………………………6

三、就业趋势………………………………………………………8


第二章    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9

一、组织领导………………………………………………………9

二、精心服务………………………………………………………10

三、高度重视………………………………………………………10

四、多措并举………………………………………………………11

五、因地制宜………………………………………………………12

六、疫情保障………………………………………………………12

七、就业督导………………………………………………………13

八、健全机制………………………………………………………13


第三章  毕业生的评价及反馈……………………………………13

一、对母校满意度…………………………………………………13

二、对单位满意度…………………………………………………14

三、对岗位满意度…………………………………………………14

四、目前存在的不足………………………………………………14

五、改进不足的措施………………………………………………15


第四章  用人单位对学院和毕业生的评价………………………16

一、用人单位对学院的评价………………………………………16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16


第五章 就业对学院教育教学的馈………………………………17

一、在就业服务方面的反馈………………………………………17

二、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反馈………………………………………17

三、在教育教学制度方面的反馈…………………………………18


前言  学院概况


四川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创建于2015年3月,是四川省民族地区第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学校坐落于著名的“航天城”“春天栖息的城市”——西昌市。学校占地面积227亩,建筑面积60000余平方米,学校现有在籍学生6000余人,教职工320余人,专任教师260余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75人,研究生以上学历80人。

学校下个设“七院、一部、三所、一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护理学院、民族教育学院、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思政基础部、民族文化研究所、彝族红色基因研究所、乡村振兴研究所、春城书院。开设有学前教育、财务管理、小学教育、行政管理、电子商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计、护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建筑工程技术、高速铁路客运乘务、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社区康复、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等20余个专业。

建校以来,学校坚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五个对接”办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以能力赢市场,着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多年来,学校为合作企业和当地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办学成就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学校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强化德育教育,因材施教,紧跟国家及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步伐,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技能和本领,夯实未来进入职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学校与成都文理学院建立全日制专升本人才培养通道和自考专升本助学点,帮助学生实现学历提升,增强学生的就业选择面和竞争力,为毕业生创造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与此同时,学校与成都文理学院、重庆城市科技学院建立优秀学生校级交流机制,四川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各专业优秀学生在大学三年期间通过选拔可以进入到成渝两所优质本科高校交流学习,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学校秉持“立足攀西,面向四川,辐射全国”的办学思路,积极对接省内外“双高”院校,吸纳先进办学经验和理念,持续推进学校内涵建设、科研创新、校企融合、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打造成为攀西地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四川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取得快速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办学质量日益提高,社会效益不断增强,为凉山及攀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攀西地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学校累计培养约15000人就业于全国各地,为众多的少数民族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根据教育部发文(教学厅函〔2013〕25号、教学司函〔2014〕29号、教学司函〔2015〕44号)的文件要求,学院成立了就业工作组开展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编制工作。本报告数据统计字段根据教育部《关于调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方案数据结构及标准的通知》(教学司函[2014]1号)进行统计,数据来源于学院《2021届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2021年8月31号。



第一章  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一)毕业生总数

2021届毕业生总数为1590人。

(二)毕业生性别结构

性别

男生

女生

专科毕业人数

397

1193

比例

24.96%

75.04%

结论:本院2021届高职毕业生女生人数居多

(三)各学院毕业生人数

院系

毕业人数

占总毕业生比例

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

58

3.65%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85

5.35%

经济与管理学院

140

8.81%

护理学院

306

19.25%

学前教育学院

401

25.22%

民族教育学院

600

37.74%

结论:高职毕业生分布在学校6个二级学院:其中就读民族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护理学院三个二级学院和专业毕业生人数最多。受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国家教育事业和鼓励发展一村一幼”影响,我校就读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数最多。其次受国家对国民健康的关注和社会老龄化的影响,以及对康养事业发展的鼓励,护理专业的就读学生人数占其次。

(四)生源结构

1.省地市分布

生源地

高职毕业生

人数

比例

甘孜藏族自治州

187

11.76%

阿坝藏族羌族州

134

8.43%

凉山彝族州

451

28.36%

成都市

17

1.07%

巴中市

98

6.16%

南充市

89

5.60%

达州市

61

3.84%

广元市

20

1.26%

绵阳市

10

0.63%

遂宁市

31

1.95%

内江市

12

0.75%

乐山市

14

0.88%

宜宾市

52

3.27%

广安市

65

4.09%

泸州市

55

3.46%

雅安市

60

3.77%

眉山市

8

0.50%

德阳市

17

1.07%

攀枝花市

31

1.95%

峨眉山市

4

0.25%

其它省区

174

10.94%

从生源地来看来自三州(凉山彝族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州)的毕业生最多。

2.民族结构:

高职2021届毕业生1590人,汉族毕业生最多90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7.04%;彝族毕业生34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1.38%;藏族毕业生28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7.86%;羌族毕业生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57%;纳西族毕业生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06%;苗族毕业生9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57%;仡佬族毕业生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38%;回族毕业生1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63%;布依族毕业生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31%;白族毕业生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34%;侗族毕业生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38%;蒙古族毕业生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34%;土家族毕业生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38%;黎簇毕业生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06%;其他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25%。

二、毕业生就业率

(一)2021届各二级学院/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及毕业去向

二级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毕业生人数

就业人数(升学)

就业率

升学率

经济与管理学院

会计、财务管理

87

77

88.51%

行政管理

30

24

80.00%

旅游与酒店管理

23

21

91.30%

合计

140

122(25

87.14%

1.57%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应用技术

35

32

91.43%

电子商务

28

22

78.57%

电气自动化技术

22

14

63.64%

合计

85

6813

80.00%

0.82%

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41

37

90.24%

建筑工程技术

11

10

90.9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6

5

83.33%

合计

58

525

89.66%

0.31%

民族教育学院

小学教育

600

422127

70.33%

7.99%

学前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

401

30358

75.56%

3.65%

护理学院

护理

306

13424

43.79%

1.51%

总计

1590

1101(252)

69.25%

15.85%

2021届毕业生中民族教育学院和学前教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升本学生最多,升学愿望强烈。从就业率来看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就业前景较好。学前教育学院、民族教育学院(必须有教师资格证和普通话证才能上岗)护理学院(必须有护士执业资格证才能上岗)所以这三个学院就业较差,和去年相比仍然是影响我校今年就业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在明年的就业工作应该把这三个学院的就业工作作为重点工作进行研讨,以便提升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毕业生升学情况

2021届毕业生1590人,就业1101人,就业学生中专升本252人。其中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5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13人;经济与管理学院25人;民族教育学院127人;学前教育学院58人;护理学院24人。

(三)毕业去向

学历

高职毕业生

毕业去向

人数

比例

单位就业

849

53.40%

国内升学

252

15.85%

出国

0

0

未就业

408

30.75%

合计

1590

100%

(四)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

2021届毕业生1590人,其中就业1101人(升学252、自由职业1人、自主创业1人、应征入伍2人)直接就业845人。在政府部门就业1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88%;在事业单位就业203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2.77%;在国营企业就业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13%;在合资、私营企业就业62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9.37%。

三、就业趋势

(一)地区流向

就业区域

高职毕业生

人数

比例

本地(四川省)

521

32.77%

北京市

9

0.57%

福建省

1

0.06%

甘肃省

1

0.06%

广东省

7

0.44%

海南省

1

0.06%

重庆市

12

0.75%

河南省

1

0..06%

湖南省

1

0.06%

江苏省

5

0.31%

辽宁省

2

0.12%

上海市

3

0.19%

深圳市

4

0.25%

云南省

3

0.19%

浙江省

11

0.69%

西藏藏族自治区

1

0.06%

(二)升学流向

2021届专科毕业生主要升学院校

院校名称

人数

川北医学院

3

成都文理学院

222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5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22


第二章  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

一、     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

全面落实和深化就业“一把手”工程,在学院党政统一领导下,由招就处牵头,以二级学院为主体,各学院院长为第一责任人,学院书记为主抓手,各二级学院毕业生班辅导员和专业指导老师为成员。层层抓落实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强化“学校、各二级学院、辅导员”三级联动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老师工作队伍。二是严格落实就业签约“四不准”要求,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严密防范“培训贷”、求职陷阱、传销等不法行为。三是认真落实国家、省教育厅关于就业方面的方针、政策,保证学生优质就业。四、广泛调研完善就业工作计划2020年5月前,在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招就处与各二级学院开展了两次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分类考察调研用人单位80余家,达成初步用人计划1000余人,制定完善了年度就业工作计划方案。2019年6月以来,学院先后制定完善了《四川应用技术职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规定》(川应字【2019】67号)、《四川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落实与追究意见》(川应字【2019】68号)、《四川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关于成立202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四川应用发【2021】39号和《四川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就业工作经费使用及奖惩办法》等文件。招就处和各二级学院也完善了相应的工作措施,落实了辅导员和教师跟踪联系指导毕业生的相关具体工作。

二、     精心服务,打造新时期下的就业“新格局”

一是加大新媒体的应用,采取了“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开展精准就业对接,加强困难群体帮扶。利用学院就业网、微信、就业工作QQ群、就业短信毕业生分类推送平台、就业宣传二维码等手段,提高就业政策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是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途径,建立各二级学院、辅导员和各学院专业指导教师三级联动宣传机制。通过举办就业专题讲座、师生座谈会、大学生入伍宣传周、毕业生就业政策宣传周等线上和线下宣传活动,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三是引进优质企业,保证学生优质就业。通过充分考察、调研,并结合往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情况,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引进优质企业,建立长期学生就业基地。四是加强对就业困难、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凉山籍彝族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推荐就业工作,保证他们找到满意工作。五是做好就业学生的跟踪与服务工作,为他们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及时处理解决,保证他们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

三、     高度重视,推进创新创业工作

(一)制度建设走在前

学院响应省政府和省教厅的指示,于20163月出台了《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同年11月正式成立“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同年12月,出台了《四川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建设章程》;201710月,出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与转换暂行办法》,并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选修课教学内容,计2个学分对学生考核。

(二)加大学生创新创业举措,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1.创业讲座周周有。201712月,学院正式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以来,学院投资近万元将图书馆一楼作为大学生俱乐部活动场所,期间布置了创新创业文化、书吧、添置了30多套桌椅;间周的周三下午组织近100名大学生齐聚一楼,由指导老师与创客们开展头脑风暴、创业沙龙、名人故事等活动。同时设置了创新创业路演大厅1个、培训大厅2个,创业洽谈室1个,创业培训教室3间,为大学生创业搭建了发展平台。

2020年秋季,学院继续实行创业活动的主体靠各二级学院,学校层面聘请有创业经验的老师每周不定期给有意愿创业的学生做辅导和讲座。年度共开展讲座7场,参与学生近1000人。

2.专家团队进校园。四川省人社厅“创业指导进校园活动”走进川应职院,于2020612日在我院如期举行。活动以创新创业政策解读、创业形势分析、创业导师讲座等形式进行。省就业训练中心、省创业服务指导中心人员为师生免费发放了新版《四川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清单》、“我能飞”大学生成功创业者提升培训系列教辅丛书。为有意愿创新创业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培训,以圆学生的创业梦想。

四、     多措并举,努力拓展就业空间

一是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制度。针对毕业生毕业前离校在外实习的特殊情况,充分各种手段与毕业生进行“点对点”的信息沟通,实现信息全覆盖。二是加大就业帮扶和就业援助。根据省教育厅文件要求,及时完成对2021年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城乡低保家庭毕业生、享受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就业困难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的发放工作,先后为842名毕业生,人均1500元发放求职创业补贴1236000元;同时省就业指导中心落实就业困难毕业生250人,人均600元共计发放就业困难帮扶经费150000元。同时,重点做好四川省2021届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毕业生235人和残疾毕业生8人“一对一”就业帮扶,并建立台账。对所有需要帮扶的学生实现100%的“一对一”就业帮扶。帮助有就业意愿的学生实现100%就业,对还未有就业意愿的困难学生持续帮扶指导,鼓励他们克服就业自卑心理和焦虑心理,积极就业。三是进一步加强各二级学院就业专业老师就业指导培训。今年以来,先后选派5老师参加省、州就业指导师资培训,进一步加强了学院就业指导讲师团的师资。四是加强就业学生就业单位的回访,了解学生就业情况及就业单位情况,鼓励学生安心工作,在单位做出贡献。为明年学生就业做好准备和保障。

五、     因地制宜,根据学校毕业生情况解决实际就业问题。

我院本届毕业生少数民族同学683人,占比大,达42.96%以上,专业发展不均衡,2021届毕业生中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护理专业三大专业共计1307人占比超过82.20%,其余6个专业不足18%。学生基础和就业能力差别大,但就业期望值高。各学院制定了相适应的工作方案,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求职引导。学院总体引导学生大方向对口,鼓励转岗就业、面向基层及艰苦地区就业、参与基层服务项目和回乡创业。对少数民族学生占比大的问题,采用多地分散接收的对接方法,鼓励回家乡服务和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向学生推荐多地多种类用人单位。

目前683名少数民族学生中,已就业443人,比例为  64.86 %。因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和考证等原因,目前306人毕业生中仅有134人实现就业,就业率为 43.97%,是我校今年就业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今后就业工作应该重点考虑和调研,以提高学生就业率。

六、     由于受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外和国内经济恢复较缓,制定了新的就业工作机制。

一是制定后疫情之下的就业工作新机制,保障学生在疫情期间就业工作不掉线,就业工作减少影响;二是加大线上招聘会招聘信息发布,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渠道,保障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三是不仅关心学生的就业,也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做好新冠肺炎知识的宣传和防护要求;四是做好在后疫情期间上班学生的稳定工作和企业接收学生的工作,保障学生安心工作,稳定就业;五是做好在后疫情期间和疫情结束后,学生就业工作的落实,提高学生就业率。

七、     实行就业工作督导制度。

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没有达到省教育厅考核要求,学院高度重视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多次召开各二级学院院长、书记、各职能部门和毕业生班辅导员参加的就业工作推进会议,强调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具体推进措施方案,并狠抓落实。202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2020届的59.74%提高到2021届的69.56%)比去年增长的10个百分点,但是还没有达到省厅要求,这对今年我校就业工作提出严峻考验。招就处对各二级学院未就业学生进行电话抽查,并将抽查结果经过多次情况通报,督促各二级学院继续抓好202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过督导学生就业落实率在网签系统关闭后继续在提高之中,力争2021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在年底达到省教育厅的考核标准。

八、     在就业机制上,建立健全就业奖惩、评价体系和就业经费保障机制

充分调动各二级学院及就业指导老师在就业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就业工作中不利因素,开创各学院就业工作新局面。从就业机制、评价、经费等方面保证就业工作落实到位,提高学院毕业生就业落实率。

第三章  毕业生的评价及反馈

为建立和不断完善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我院向2021届毕业生1590人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毕业生对学院人才培养的评价,得到了1321个有效样本。

一、对母校满意度

满意度

人数

百分比

满意

964

72.97%

非常满意

196

14.84%

比较满意

104

7.87%

基本满意

          57

4.31%

结论:本院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在87.81%,和2020届毕业生相比调查结果增加6个百分点,学校在对学生培养方面加强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使学生素质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对单位的满意度

满意度

人数

百分比

满意

938

71.01%

非常满意

184

13.93%

比较满意

131

9.92%

基本满意

68

5.15%

结论:本院毕业生对单位的满意度在84.94%。和2020届毕业生调查结果相比增加2个百分点,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更加理性和慎重。

三、学生对岗位的满意度

自己的工作岗位

满意度

满意

70.68%

非常满意

16.06%

比较满意

9.18%

基本满意

4.08%

结论:本院毕业生对自己工作岗位的满意度在86.74%.2020届毕业生调查结果相比增加4个百分点,学生的就业自信心和期望值得到满足。

四、目前存在的不足

(一)  学生不能接受和适应某些行业的工作节奏以及工作强度,尤其是节假日等加班高峰期,工作强度较大,如机械工程类、汽车工程类、等行业。

(二)  在教学培养的过程中,行业内最新的技术和理念没有及时进入到教学环节,有些教学观念相对滞后,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不适应企业工作生产需要,学生上岗后容易被淘汰。

(三)  学院学生少数民族比例高占毕业生总数的42.96%,造成就业单位接收意愿低,造成学生就业困难。

(四)  专业学生人数不均衡,全校6个二级学院中民族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护理学院等三个学院毕业生占总毕业生数的82.20%,其他三个学院毕业生不足18%。导致学院师资力量配置难度加大,影响大专业教育学质量的提高。

(五)  由于互联网的发达和学生自主就业意愿的增强,学生选择自主顶岗实习人数较多达到当年毕业生人数的75.69%,造成学校统一安置就业难度大,学生就业不稳定。

(六)  由于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证等相关证书)和护理专业(需要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和需要规定时间的规培)才能就业的特殊要求,造成这三个专业学生就业率低下,特别是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率43.79%,是我们学院领导、招就处及二级学院必须重视的工作,争取在下一年有所改进和提高。

五、针对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九点改进方法

(一)  学校将密切跟踪行业内的革新和变化,让学校开设新专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淘汰在本学院入学率低的一些专业(如建筑专业、机械专业等),培养的学生能尽快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

(二)  学校将继续加强对学生的全程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满足学生就业意愿,及时处理解决学生在就业工作中问题,保证学生的安心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三)  学校将大力度鼓励教师掌握企业新工艺、新技术的政策导向和投入,加强知识更新,通过教师教学让学生学习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四)  希望政府部门和学院制定政策积极鼓励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对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五)  支持少数民族学生回生源地就业和分散就业,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和沿海发达地区就业。

(六)  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努力适应新工作的需要,在工作岗位上有上升空间,达到优质就业目的。

(七)  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班级群和就业网,多渠道积极引导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立足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成绩,为今后人生的更多选择做好准备。

(八)  探讨明年民族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和护理学院的就业工作方案尤其重要,针对专业特色制定行之有效的就业工作机制。

(九)  面对后新冠疫情的影响,应该建立健全突发情况就业工作预案机制,保证学生的就业工作稳定性和对就业的安全性。


第四章 用人单位对学院和毕业生的评价

一、用人单位对学院的评价

用人单位对学院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6.52%。参与调研的用人单位中,对学院就业服务工作表示非常满意的比例为75.63%,表示比较满意的用人单位比例为20.89%。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对学院的就业服务工作一直评价很高,学院也将一如既往的为用人单位做好服务工作,为用人单位提供对口适岗的学生,让学生为企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工作评价

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工作的满意度同样高达93.58%。参与调研的用人单位中,对学院毕业生工作表示非常满意的比例高达83.44%,表示比较满意的用人单位比例为10.14%。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工作保持高度认可,这也是学院将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期作为重点工作、学校核心工作长抓不懈,努力进取的结果。


第五章 就业对学院教育教学的反馈

一、在就业上,继续加强“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模拟实战的“练”,一线岗位的“战”等教学环节相结合,形成层层推进的闭环体系内部良性互动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在新时期下,对原有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制定“教学练战”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已经过实践取得优秀的人才培养成绩。在今后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应继续加强巩固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形式与内涵上不断创新。在考核机制上,在制定考核评价标准,重在考核学校老师的教学实效、参加省级比赛成绩及学生所学是否适应社会企业需求。形成校内专任教师和一线教师分层次、分阶段开展理论教学、技能指导和管理的立体教学及实训实习模式。在专业教育上,以社会用工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为导向不断改革专业建设,丰富教育教学内容,使各专业职业教育与社会相适应,让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所需相适应,达到一毕业就能找到工作。在就业渠道上,继续发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定单培养”人才输送模式的重要作用,紧密联系社会用人单位,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的作用,促进学生多渠道就业。在就业教学上,加强学生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的培训和教育,为学生就业提供充分的思想和理论准备,让学生更好地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

二、在创新创业上,加强建立创业创新人才鼓励机制、培养“双创”精神

我国正值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新的社会变革对劳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口号鼓励青年大学生走向社会,成为创新创业生力军。学院要根据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确定创新创业目标要求,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学院要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或增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日常教学中,使创新创业理念深入人心。学院强调创新创业必须与本专业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加强创新创业理论指导的同时不忘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积极参加省、州举办各类型创新创业大赛,建立高校众创空间,完善学校创新创业鼓励、帮扶、奖励机制,培养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学生充分就业。

三、在制度上,完善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对教育教学的反馈机制

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结果是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升级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依据。建立具有规范性、系统性、持续性且不乏时效性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是加强高校、毕业生、社会、用人单位之间联系,为高校及时应对社会转型,调整学院发展方向与人才培养方针,为提高学院人才培养护航指南。同时也为高校教育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长远发展提供必要的准备。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4-09 10:59:10